案例介绍:
王×,女,13岁,某校初中一年级学生。
入学仅两个多月,我发现她情绪低落,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便找到她了解情况。根据她的叙述,我了解到她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英语成绩突出,英语老师对她很偏爱。前几天,年级成立英语小组,她也报了名,并对进入英语小组充满了信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仅以两分之差未能入选。这一事实令她难以接受,她觉得自己“完了”,进而情绪一落千丈,并出现了睡眠障碍,甚至怀疑老师对她的态度,将因此而发生变化,总感觉同学暗地里都在嘲笑她,议论她,认为从此以后自己在班里将抬不起头来。根据王×的心理障碍表现,我诊断其为轻度神经性抑郁症。
原因分析:
从王×的叙述中,我还了解到她自幼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非常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使她不能面对现实,即升入初中后,许多同学都曾是小学时的佼佼者,她的优势已不存在,而她却没有适时进行调整,一旦遭遇挫折就认为自己一切都完了。针对这种状况。我决定对她采取合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给予辅导,以改变她现在的情绪状态,并帮助她预防类似情况的再次出现。
辅导过程:
1、运用合理性情绪疗法帮助王×分析出现情绪低落的原因。
我向她介绍了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告诉她许多人习惯于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归结为环境事件,如考试没考好,所以心情烦躁。而合理性情绪疗法则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而解释与评价则源于人们的信念。
2、结合实际帮助其分析产生焦虑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结合王×的实际情况,我帮助她分析了她的焦虑情绪是由于其不合理信念――即认为“我必须进入英语小组,我不能失败”引起的,而一旦实际情况与这一信念信念不相符合,就产生了自责、焦虑、自卑、猜疑等情绪障碍和失眠症状。接着,我向王×指明产生不合理信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在我介绍不合理信念的基本原理及其原因分析的过程中,王×听得非常认真并不住地点头,看来我的“辅导”是对症的。最后我帮助她用假设最坏可能性的方法,帮助她从“全完了”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使她认识到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没能如愿进入英语小组,这个结果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令人无法接受,因为未能入选英语小组的并非自己一人,何况名额有限,以后还会有机会的。可见,其内心的恐惧,才是产生一系列情绪障碍的根源。
3、运用认知疗法帮助王×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引导其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对王×讲道:“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所说的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不致一遇挫折就束手无策。”
(2)灵活对待,加以升华。我告诉她:“当挫折不可避免地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切忌惊慌失措,悲观绝望。要保持镇静、理智,坦然正视,冷静思考,找到原因制定新的对策。同时通过努力,调整策略,加以转移升华,将坏事转化为好事。如司马迁受腐刑却写出《史记》;屈原,遭放逐,乃《离骚》;张海迪身残仍成果斐然。对于青少年来说,遭受适度的挫折未必都是坏事,可以从中得到锻炼。”
(3)及时进行心理调试,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向王×了解这次英语小组的同学的情况,使她认识到真正进入英语小组的只是极少数同学,还有大部分同学没有进入英语小组,同时鼓励她肯定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看到今后的目标而努力。
4、运用“行为疗法”帮助王×磨炼意志,完善个性,彻底走出情绪低谷。
(1)针对王×的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弱点,给她规定了一些“心理训练作业”。例如,每天坚持20分钟体育运动,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劳动等,让她在实践中认识到:不顺利和困难是必然的、经常的,一帆风顺倒是偶然的,少见的。
(2)为了打消王×对老师和同学的疑心,我和王×的英语老师以及比较要好的几个同学进行了联系。后来,英语老师找她谈了话,对她的长处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激励她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成功。几个同学也经常跟她一起聊天,讨论问题,使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消除了她对老师和同学的疑心。
初步效果:
在对王×进行了上述心理辅导过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了解,了解到她的情绪已基本稳定,失眠症状也有明显好转。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融洽,恢复到以往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