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安全管理经验 > 正文
  
 
本栏热点 +MORE
安全培训
本栏推荐 +MORE
 
闽侯一中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施意见
2009-9-29 11:09:00 来源:< >
  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为扎实而有效地推动我校校本教研的实施,更好地提高教学研究工作的实效性,促进课程改革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1、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建立适应新课程和教师发展需要的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2、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
  3、形成教师自觉的教学反思习惯和同伴互助的良好风气,充分利用校外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切实解决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5、达到各教研组教研工作有特色,每位教师教研形式与方法有特点,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目标。
  6、构建具有一中特色的以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题实验、校本教研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体系。
  二、具体内容与措施
  1、组织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校本教研的意义、目的、内涵、实施策略和要求等。培训方式主要采取专家讲座引领、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辅导、个人自学强化和进行参与式研讨以及同伴互助等,切实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能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去。
  2、规范教研常规工作,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1)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专题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科研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做到“四三二”要求。“四”指四有,即有提炼出来的问题(困惑疑难),有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有教研专题,有活动记录。“三”指三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保证。“二”指两结合,即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同时创建“两个平台”,即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心得体会与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各教研组要制定校本教研工作的方案与计划。
  (3)倡导同伴互助,开展实验问题的讨论活动。学校针对教改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在教师中广泛展开大讨论,举办教研论坛,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同时,借助教育媒体,主动抓住有困惑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以中心发言交流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
  (4)强化自我反思,抓好执教笔记的撰写与展示。为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和纰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将在教师中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师随时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收获,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或闪光点进行记录,定期通过校园网或其它方式进行展示,从而引导教师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5)注重理论升华,开展优秀教育案例评析活动。认真撰写教育案例能够帮助教师从深层次上挖掘和理解课标及教材,进而获得灵性与启发,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为此,学校倡导教师每个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以此为靶子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案例批判和评析,从中去伪存真,取精弃粕。
  (6)重视专业引领,开展优秀话题征集活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疑难困惑,这使部分教师大伤脑筋。学校启动优秀话题征集制度。鼓励教师通过教研组、校园网将自己教学中真实的困惑或话题提出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案可再通过校园网和教改简报发布。
  (7)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和校外专家的引领作用,中、高级教师每期上一堂示范课或主持一次专题讲座,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汇报课,交一份优质教案设计。
  (8)每个教研组安排一堂观摩课,发现并推出新的课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9)各教研组和教师依托年段和班级举行相应的学科课外活动。
  (10)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课题需报课改办备案,并在一定的阶段进行总结评比,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奖励。
  3、关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1)成立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部分中高级教师组成)
  (2)建立校本教材编审、出版、发行与使用、实验、研究制度。
  (3)成立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和编写组。
  (4)加强校本教材编辑队伍建设,形成综合类和学科类两支编写队伍。各学科要形成以教研组长为首,行政领导蹲组指导,中高级教师为主体的编写小组。
  (5)学校鼓励实力较强的教研组率先开发校本教材,也鼓励教师个人编写专项教材。
  (6)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的程序:教研组或个人提出编写项目及纲要并向学校编审委员会申报——校编审委员会研究决定并向编写者返回意见——编写文本——再审查——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审批——出版——发行与使用——调查使用效果,进行再研究工作。
  (7)对编写者给予一定稿费或奖励,并颁发著作证书。
  (8)校本教材的工本费,由学生自行负责。
  (9)校本教材的使用面至少一个年段。
  (10)根据上一年使用情况,次年可作一定修订。
  (11)参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在学期和年度考核等有关评比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分。
  4、关于校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
  (1)学校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评审小组;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含申报、审批、指导、研究、实验、评审等制度)
  (2)课题申报者可以是教研组,可以是年级组,可以是个人或几人自由组合。
  (3)课题实验周期一般为1——3年。
  (4)课题方案应包括课题名称、实验内容、组织机构、实验周期、实验班级、实验途径、实验活动、操作的程序与方法等。
  (5)课题管理的基本程序:申报者申报(附课题实验方案)——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审批——开展实验活动(实验相关材料的收集、实验阶段的小结等)——整理实验相关材料——提交评审——学校评审小组邀请市县及校内专家评审——通报评审结果。
  (6)校本课题操作模式
  按“问题→调查→设计→实施→总结”这样的程序进行。
  问题:发现和提出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调查: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形成课题方案;
  设计:设计操作办法,包括学生“学”的操作办法和教师“教”的操作办法;
  实施: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在教学实际中有机结合,积极有效探索;
  总结:收集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7)实行课题实验与研究奖励制度。凡获学校一、二、三等奖的课题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课题获奖证书。
  (8)对校级课题中优秀者将向上级推荐作为上一级课题申报。
  (9)在课题实验中,学校力所能及地给予大力支持。
  (10)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有权对课题较集中的班级作必要的调整。
  (11)根据评比等级情况在有关评比中给予获奖者一定增分。
  5、拓展校本教研途经
  (1)建设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丰富与拓展学校教研活动的内涵、空间与时间。充分调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纵向引领作用,上一级职称教师要指导下一级职称教师,注重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鼓励冒尖,尝试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研究,各教研组要有1——3个课题,每一位教师至少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与实验,鼓励自创课题。
  (3)开展以校为本、校际合作的跨校教研活动。拓展教研空间,开阔教师研究视野。
  (4)倡导学科间相互学习、交流,进行校本教研的横向拓展,鼓励综合性研究形式。
  6、有效整合和利用教研资源
  (1)教学资料的充分利用。
  在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力和进度,在教育实践中,建立教学研究性刊物的征订和购买的制度,各组长务必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之后确定所订刊物。全日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教师随时可以借阅教育图书和期刊,也可随时对资料中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复印和存留,为教师进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
  (2)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
  (3)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教研资源。
  (4)充分利用人文与环境资源。
  (5)用好制度资源。
  7、营造新理念教研氛围努力在教师集体中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让教师拥有自己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权利。每学期初,由教师自己决定并上报自己的新学期的研究课题,学校倡导相似课题的合作研究,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教师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使之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8、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评比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校本教研积极分子的活动。
  相关文章